【優(yōu)教育稿】“為人生而審美,重構學校新美育”2024第一屆優(yōu)教育美育論壇 | 精彩回顧

7月12日,由伊頓紀德《優(yōu)教育》主辦的“為人生而審美,重構學校新美育”2024第一屆優(yōu)教育美育論壇在南京圖書館舉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彭鋒,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大學人文課程創(chuàng)建者夏中義,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易曉明,教育部課改指導組專家成尚榮等,攜手李慶明、陳文艷、馬維林、秦波、陳剛、姜源、張延銀、朱乃楣等校長,李杰、駱筱紅、馮果川、郭青梅等社會美育實踐者,與近300位校長、教育人,從觀念自覺到行動提案,以美的尺度,重新丈量教育,抵達“人之為人”。教育可以成為一場美學盛宴,美育不是一門單一的學科教育或一種面向部分學生的專業(yè)教育,而是一門人人都需修習的必修課,滲透到學?,F場的方方面面。

少年書簡,對話生命之美

付潤石x張禾

流螢染夏,一位少年和另一位少年相遇了,在急劇變化、即時通訊的當下,兩位少年自覺洄游到“從前慢”的狀態(tài),在等待與書寫中,彼此感受到交流的暢快、生命的欣悅,在一封封書簡中生成了他們自己的時間。

《少年書簡》的作者付潤石和張禾對話生命之美,用雙腳去丈量,用心靈去感受,跋涉在通往“桃花源”的路途中,向文明世界之深處慢溯。博爾赫斯、奧克塔維爾·帕斯、海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閱讀脈絡從他們讀過的書籍中生長出來,延展著他們生命的美的歷程,思想之水在對話中交匯,然后各自流淌在不同的曠野。

本次論壇以一位少年與另一位少年的書信對話開啟,這是美的相遇。教育就是與美相遇,打通時間的通道,讓人與人相遇,生命與生命相遇?!鞍碉w螢自照,水宿鳥相呼”,少年慢慢學會了飛翔,像螢火蟲一樣在暗夜里發(fā)出自己的光。而這一切,美是起點,美也是歸宿。

教育是與美相遇,積淀生命中美的基因

魏晉士人際遇蹉跎世態(tài),葆有價值覺醒,“漁夫知世患,乘流泛輕舟”,不為物役,立命安身于不被俗世暗黑覆蓋的超越之境。在六朝古臺城舊址,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創(chuàng)始人、《優(yōu)教育》主編陳忠古今相聯、中西對照,與至今不泯的教育家精神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學人信仰美的共相。

教育是喚醒心靈轉向的藝術,以美的標尺丈量教育,陳忠先生解析構建美育立校新路標:一者是遵循教育的節(jié)律,借由審美自由的中間態(tài),助推感覺的被動態(tài),轉進到思想意志、想象創(chuàng)造的主動態(tài)過程。二者審美力、好趣味是理解力的組成部分,成為審美的人,熱心美的事物,得到美的樂趣,生成美的人生觀。三者美的領域與善的領域緊鄰,審美判斷與道德判斷關系親密,將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真實內化為學子精神底色。四者課程中自覺附著美善的價值指向,構建知、情、意融貫,全人涵育的大美育課程范式。五者美育浸潤,在有意味的形式和有準備的情境中,讓美成為動詞,一草一木都有美育意涵,激活學生教育生活日常的審美化。

永遠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告喻,“一個沒有審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惡的?!痹诮裉焓澜绲寞d攣與陣痛中,惟有以審美力觀照,在荒原里遍植百草,在焦黑中栽培種子。萬物皆有裂痕,那也可以是生長美的地方。

為生命而美學,抵達人之為人

彭鋒(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藝術處于臨界點上?!迸礓h教授舉例人工智能對于藝術的諸多挑戰(zhàn),提出“在一切都可以復制的時代,人類將努力維持生命和生活方式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復性。將任何物品做成藝術品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將人生本身做成藝術品。詩意地棲居或者藝術地生存,將成為藝術活動的唯一目的”。

彭鋒教授談到,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像今天這么需要美育,美育的目的就是要重建人的感性意識,讓人活得像人。美學不可能給我們關于真善美的確定知識,但能夠培養(yǎng)起我們面對真善美的三種行為:生、愛、樂,即審美創(chuàng)造(生)、審美移情(愛)、審美愉快(樂)。在這種意義上,審美化的生活是一種美好生活,藝術化的人生是一種美好人生。

“通過藝術來成就人格”,彭鋒教授認為這是美育的功能。美不是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的點綴,人們可以借助審美來擴大自己的意義世界,這種擴大意義世界的方式是無限的。

浸潤校園:讓美育成為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動力

易曉明(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華美學學會美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教育部印發(fā)《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教師,以美育浸潤學?!?,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易曉明教授認為,美育既不是藝術知識技能的教育,也不局限于藝術教育,而是通過多樣的審美活動,指向人的情感充盈、想象豐富和精神提升的人文教育。美感是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經歷、情感的共鳴以及精神上的喚醒和啟迪。審美通過感官,但不停留在感官,審美關乎意義、關乎心靈。審美、藝術在個體以及社會發(fā)展中的價值越來越凸顯,審美素養(yǎng)是當代人重要的素養(yǎng)和競爭力。中國傳統(tǒng)審美是具身化、天人合一的審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為人生而藝術”的定位。

新時代學校美育應該從學科知識技能傳授轉向面向現實生活的審美素養(yǎng)培育與心靈的培育,構建藝術課程、生活美學課程、生命美學課程以及學科美育相結合的美育課程體系,開展審美體驗和創(chuàng)作實踐教學,創(chuàng)建具有藝術美感的校園環(huán)境。

未來學校按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

一所學校的審美是教育最高級的表達。如果美育不是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而是要融入整個學校系統(tǒng),它可以怎樣發(fā)生?以“課程共創(chuàng)”為抓手,如何讓美育影響整個學校的文化?

重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亦有譯作“建造”)”的經典論述,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慶明由此談到李澤厚對此的解讀,美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人類內在的尺度是自由的存在物,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學校,就是按照自由的形式來塑造未來學校、未來的人。未來學校應是建立在新感性的哲學高度的學校;學校要審美化,就要辦通過藝術的教育;由此讓學生、教師、每個人都擁抱藝術化的人生,為人生而審美,為審美而人生。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易曉明進一步回歸理論來處,提到人之為人,重要的是人的主體性,“勞動創(chuàng)造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自由性構成人的生命底色,所謂按照美的規(guī)律,即人成為自由的創(chuàng)造主體。美育也不應局限在某一學科或某個教育領域,而應成為教育的未來追求,要從形式美走向教育美學,從塑造美的環(huán)境走向讓教育的機構、教育的組織中蘊含美的規(guī)律,構筑日常經驗和審美經驗的連接,讓每位教師、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命的自由綻放。

人有三種自我確證的方式,即思維的方式、實踐的方式和體驗的方式,江蘇南菁高級中學副校長馬維林從教育現狀出發(fā),傳統(tǒng)應試教育把學生關在教室中,機械地訓練,學生只有思維的方式,沒有實踐和體驗的方式。按照美的規(guī)律,是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整體闡釋。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未來教育應是讓人高高挺立的教育,未來學校應讓人的主體性充分張揚,讓人以全面的方式生活,讓人成為自由的、解放的人。

按美的規(guī)律造物,按美的規(guī)律塑造生活,從探尋美的規(guī)律,到追尋無限的美,學術主持、教育部課改指導組專家成尚榮強調回到人上去,關照人的創(chuàng)造性,讓人在審美的綠地上健康滋潤地成長,文化上的進步讓人類邁向最高的自由境界,而這應是審美的境界。

兒童學習:自然而然的兒童美育

秦波(重慶兩江新區(qū)童心小學教育集團校長)

美在自然,童年需要奔跑的草地和田野?!皩⒋笞匀徽堖M學校,把學校接入大自然”,一直是童心教育打造“尚美”學??臻g的審美態(tài)度。秦波校長提出,美育需要慢慢滋養(yǎng)、浸潤,重慶兩江新區(qū)童心小學致力于在城市中心建造一所自然學校,在順勢而為的美育空間中展開自然而然的審美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及其周邊審美教育資源,涵養(yǎng)自然童心的審美氣韻。尋著“童年的刻度”,美在生長,向兒童學習:自然而然的兒童美育教育實踐探索歷經6個階段23年,逐步建構“尚美”育人的系統(tǒng)表達,超越社會角色的生命美學,在自然而然中讓兒童成為他們自己的樣子去和世界對話。尊重“兒童”,發(fā)現“童心” ,遵循兒童成長規(guī)律,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為兒童真實的童年生活鑄造空間,讓教育如農業(yè),精耕細作。

依于仁、游于藝、成于戲:戲劇融通課程與生活

陳剛(天府七中教育集團領航校長,天府七中黨委書記、校長)

戲劇是離人最近的藝術。新課標首次將“戲劇”納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內容之中。戲劇因其本身所具備的交流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與更廣泛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而成教育戲劇,逐步形成一種有趣、有效、有價值的教學方式。天府七中將戲劇教育貫穿十二年各學段:于小學,打開綜合藝術下的教育的戲劇;于初中,開展教育戲劇基礎之上的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于高中,以戲劇打開藝術視野。從基本的能力發(fā)展、跨越學科的教學、藝術素養(yǎng)、心理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各個維度對教育戲劇課程進行界定,從基礎性、拓展性、活動性三個階段的必選、選修課程來構建的“執(zhí)仁戲劇”,在欣賞、表現、創(chuàng)造和融合的教育戲劇中走向全人的教育,生發(fā)孩子生命的更多的可能。陳剛校長認為我們應該有一種系統(tǒng)性對孩子感知力的培養(yǎng),有了感知力,有了和外部的這種獨特信息的交換,才能談獨立思考能力,才會有對知識的辨別力和消化吸收、遷移轉化。

立在學校中央,學校美育整校推進

姜源(中央美術學院研究員、教育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附屬實驗學校校長)

面對當下的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現狀,姜源校長認為:美育恰恰是想把教育慢下來。自人類文明史發(fā)生之始,美便與之相伴。在重構學校美育的過程中,對美的認識應是立體的,既包括物理空間,也包括文化空間。美育不僅僅聚焦于音樂、戲劇、舞蹈、美術這些藝術課程,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行為的目標中都含著美,包括體育的運動美學、數學的數字美學和符號美學,所以美是能夠把所有的教育貫穿在一起的特別具象的,但又很抽象的目標。

如何讓美浸潤校園?姜源校長提出八大舉措:提升教師美學素養(yǎng)、實現美育元素的文化滲透、開發(fā)各學科的美與資源、促進美育與德育的融合、開齊開滿藝術課程、建立美育評價機制、延展社會資源美育空間,讓美“立”在學校中央。

以美丈量生命,讓教師走向審美自覺

張延銀(溫州市未來教育新樣態(tài)研究中心副主任)

學校就是一個重返心靈的場所,在日常里就可以抵達審美的境地。張延銀校長展示了學校和教師如何走向審美自覺,把美作為日常生存方式。張延銀校長認為我們談論“審美自覺”,談論的應該是“愛與美”,而這兩個密碼都隱藏在人類心靈的深度里面。教育者有怎樣的靈魂,就會發(fā)出怎樣的教育行動?!癇612星球”隱在蒼南實驗小學校園的綠蔭中,成為學校一個有靈的地方,每一個身處其間的人們沉溺在無限重復的現在里,更加細膩地感受著這個世界?!靶撵`操練是要拓寬人的精神世界,造就精神活潑健全的人。它是圍繞著美展開的,但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美育。校園里的花草樹木也參與到心靈操練當中,那畢竟能讓人直接看見美?!?走向審美自覺的教師就是葉瀾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走向審美自覺的教育者會以平穩(wěn)廣闊的心境,長期保持高質量的身心狀態(tài),學以為己,學以成人,他會拒絕肆意妄言,在謙卑里完成自己,對自然、真理、生命、時間和人性充滿敬畏。

重塑教育美學,美學視域下的全景式育人

朱乃楣(國家督學、上海市普陀區(qū)洵陽路小學校長)

校園是給兒童歡樂與希望的地方,給他生長與發(fā)展的地方。朱乃楣校長提出,校園空間的詩意有著三個元素——浪漫與自由,建構與生長,無處不在的分享與展示??臻g的意義在于生命氣息和成長性,空間與身處其中的人產生共鳴,并建立新的格局、新的構造。我們尊重兒童,站在兒童的視角構建每個空間,讓這樣一個空間使每個兒童感受到的是安全、自由與浪漫。洵陽路小學建構“WIDE”空間,創(chuàng)設廣域課程,讓“空間”轉化為“土壤”,學習由此發(fā)生并連接世界。美學視域下的全景式育人,讓學校從建筑到景觀,從全貌到細節(jié),由內而外散發(fā)出美感;每一天,空間在變、人也在變;空間在生長、人也在生長,詩意中散發(fā)著理性,彼此交融、共生。

以美育重構中學生活,讓教育走向美學境界

馬維林(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副校長,正高級教師)

教育美學的建構邏輯在于過度功利化的教育束縛學生發(fā)展,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需要美學關照,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副校長馬維林提到,教育美學體現為以崇高、自由、解放的美學精神,聚焦課程教學實踐的審美轉向,以美育重構中學生活的未來想象。

教育應充滿情感、彰顯理性、富有邏輯、激發(fā)想象、勇于創(chuàng)造、健全人格,南菁高級中學以百年校史為文化基因,從科學探究課、研學旅行課、戲劇藝術課出發(fā),以教學審美化為主題進行教學過程重構,構筑“大美育”課程體系。審美活動真正的教育之“用”,在于成就生命的美好,讓師生獲得向上生長的力量。

全人教育與社會美育行動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教育正在突破原有的邊界,走向全域化。

戲劇天然與美育相關聯,但卻不止于舞臺。一理藝生創(chuàng)始人郭青梅認為戲劇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生活著的、成長人。戲劇中有語言、視覺、節(jié)奏、肢體,溝通、合作,以及最后展出的載體,所以它不僅在臺前幕后。創(chuàng)意是戲劇的核心,人生就是一個舞臺,戲劇給了我們很多可以玩的機會。

讓一線鄉(xiāng)村教育的行動者重新理解美育,重新去感受在教育里,美育如何能夠提供一些特質去支持突破面臨的挑戰(zhàn),創(chuàng)造一種有可能的不一樣,帶給行業(yè)、體制內外一種啟發(fā)。浙江致樸公益基金會聯合發(fā)起人駱筱紅認為這是他們工作的基礎邏輯。

“我們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留給孩子成長的、閑散的空間,沒有留給教育工作者真正回到生活、理解兒童的空間?!盇4美術館副館長、首席策展人李杰認為美術館和博物館不只是一個展示的平臺,而是一個鏈接者,彌補家校社資源的割裂。

“童筑”兒童建筑教育機構創(chuàng)始人馮果川認為,我們的教育有時候是一個“擰巴”的過程。建筑課很好地抵抗了常規(guī)的教育里通過語言去講的方式。“把建筑作為一種媒介和力量,讓孩子們掌握一種駕馭自己生活的能力,讓孩子發(fā)現他真正的寶藏不是大腦,是身體?!?/p>

“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發(fā)現學校教育的力量,或者由家庭原動力所發(fā)出來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要有強大的社會教育力量的加入?!?圓桌主持、原揚州梅嶺小學校長陳文艷談到,只有更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秉持“兒童是完整的人”這樣觀點而進行的社會美育行動才能突破教育原有的邊界,也打開教育的境界。

我的學思歷程:觀照中華文化詩意譜系

夏中義(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大學人文課程創(chuàng)建者)

西學“審美”、國故“愛美”,學校美育不僅是審美的教育,也應是愛美的教育,把自身所認同的人生之美、世界之美、藝術之美落入內心,因心靈高尚而生發(fā)出生命的美麗。

讀“錢鐘書”,體悟他的“為學問而審美、為人生而愛美”,以美的眼光觀照,夏中義教授作此注解。錢鐘書研究詩歌是在一個歷史的空間里邊,對象皆典出中華詩譜,且側重于詩藝,多從形式、修詞、風格著手,“打通”中外,探詢人類審美共相。如果說錢鐘書詩歌美的研究重在“審美”,則其寫詩,是為“愛美”。愛美者把美建立在“切己”的基礎上,而不是“從眾”。如何界定“自己”,用一輩子做自己最期盼的理想角色,是為“人格自圣”?!凹娢峒扔写藘让蕾?,又重之以修能?!卑凑绽硐氲某叨壬L,自我勵志、自我呵護、自我體認,抵御“善的脆弱。

“雪老霜新慣自支,歲寒粲粲見冰姿。暗香疏影無窮意,桃李漫山總不知?!闭婢右蚱鋬刃牡牡讱舛安谎浴保眯撵`的“螢光”照見自己要走的路。

十余年間,伊頓紀德《優(yōu)教育》服膺教育,在各地主辦、協辦近300場教育思想力講堂,以行動人的姿勢采擷、蓄積、鏈接、傳遞優(yōu)質教育資源,這些得自《會飲篇》中美的階梯喻說,從揣摩美的共相,到積淀生命成長中美的基因,再到連接美善的行為,指向知識之美、思維之美、精神之美廣闊的領域……

好的教育,是一趟“美的歷程”。直面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zhàn),恢復審美經驗既指向純粹美學構想,又聚焦于人之精神的完整發(fā)展,人以藝術化的生存走向美好生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的浸潤在于以美育重構校園生活,以美學精神重塑學校精神氣象。美一旦被喚醒,會自然生長,蔚然成風。我們期盼與眾教育人循美的階梯,重構審美的教育生活,走向人的整全教育。(文/劉娜、李雪瑩、徐潔、魏樹文  圖/呂凱)


分享到:

相關推薦

評論 搶沙發(fā)

評論前必須登錄!

 

精彩評論